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1-18 09:55
□ 荣海生
(一)
九曲黄河,冲过崇山峻岭,在黄土高原裹挟着泥沙喷薄而出,因水中多沙、下游水浑浊色黄而得名。黄河流域因拥有悠久的历史,被炎黄子孙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为“母亲河”。黄河透射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奋斗史。
伏羲孕育、尧舜禅让等传说故事发生于黄河下游。大禹治水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商汤初定都于亳,后避洪水而沿河逆流迁移。周朝实行分封,之后各诸侯国崛起,争霸、争雄活剧不断上演,诸子百家因争鸣胶着而产生,中华文明思想体系浴黄河水而奠基起来。《诗经》中已有了对黄河的描述。
战国初期,黄河上游开始有了引水灌溉工程,下游普遍修筑堤防。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以解决沿黄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西汉设“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专职防守河堤人员达数千人,河防工程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黄河大决口,是公元前132年,汉武帝时期在瓠子口决堤,洪水直冲大野泽。公元69年,东汉王吴、王景统领数十万军队治理黄河,使黄河开始沿着固定的水道流淌,近800年未有泛滥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明受到塞外游牧文明的冲击。自隋朝开始中华文明中心才重新回到黄河流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割据,战乱不止,导致黄河中下游荒于疏浚,为以后黄河频繁决溢乃至改道埋下了隐患。923年,后梁军队掘黄河大堤水湮后唐兵,滚滚黄河水冲开了黄河堤坝。后来修复的黄河堤坝,再也达不到王景修筑的黄河的技术高度,一遇到洪水便溃堤成灾。据黄河委员会统计的数据,自五代至宋朝,平均每年黄河成灾2.4次。政府不断征发民夫修大堤,宋初赵匡胤一次就征招曹州、单州民工3万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1028年,宋朝开始由士兵代替民夫来承担修堤任务。北宋时还设置了都水监,专管治河。
元代有历史记载的决溢260多次,还有3次大规模的改道。连年的黄河水灾,使得黄河下游流域户口大减。明朝至清朝前期,黄河农耕文化复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洪水横流近20年,南北滚动百余里。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在黄河南岸以菏泽为中心创筑障东堤,黄河得到了有效约束,形成了现河道。
民国时期,黄河见证了广袤中原大地上的军阀混战、抗击日寇入侵及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迎着黄河波涛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黄河治理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命题和兴邦安民之大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和沿线工农业生产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关乎社稷民生的一件大事紧抓不放。1952年,毛泽东主席实地考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黄河治理进入了崭新的人民治理黄河阶段。70年来,沿黄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和有针对性地发展滩区工农业生产,经受住了洪水考验,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和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
菏泽境内河段是黄河的下游,又是黄河进入山东的门户。她从河南省兰考县入境,沿西北境蜿蜒东去,流经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和郓城县,是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河段。这一河段大堤全长155.9公里,上宽下窄,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两岸全靠大堤为屏障,河道滩面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3—6米,以善淤、善决、难治理而闻名。
据文献记载:西汉以前,下游的黄河从濮阳北流,于馆陶折向东,至聊城东北流入渤海,与古菏泽并无关系。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口决堤,洪水往东南直奔大野泽,黄河水漫流菏泽境,20余年后才回复原河道。944年黄河在河南滑州决口,河道南移,流经古菏泽,形成一条横河,河水汇入梁山泊。1019年再次河决滑州,洪水漫侵曹州,巨野泽东移,形成八百里梁山泊。1128年杜充又在浚县挖开黄河,抵挡金兵。1168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大水直灌曹州、单州各县,此后黄河水过菏泽南境。1344年,黄河决口曹县白茅堤。1351年贾鲁受命治理黄河,黄河主河道绕过菏泽南东流入海。明初筑太行堤。嘉靖后曹县成为多次决口的河段。1855年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在菏泽地面分成三股东流。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召集民工开始筑堤,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历史上黄河一次次的改道,主河道频繁地在菏泽大地滚动和流出,留下了多条黄河故道和大量遗迹。除现行河道外,黄河水流经菏泽的河道有南宋故道、元代故道、明清故道等。现菏泽市南部曹县、单县境内的浮龙湖、黄河湿地公园、万亩荷塘等,即明清黄河故道。现有黄河大堤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多次复堤,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障东堤、庄子钓鱼台、刘鹗渡船处、刘邓大军渡河渡口等。在黄河滩区及堤岸周围,还散布着大量星罗棋布、特色鲜明的村镇。有的村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村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业,有的村镇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古建筑遗址,有的村镇建起了现代化的楼宇。
黄河是神奇的,需要系统地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及其发展变化脉络,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体系。作为入鲁第一站,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的水工、民俗、农耕、红色、生态康养等资源,系统展示菏泽与黄河的历史文化,展示菏泽在农田水利、治河技术、建筑营造、武术戏曲、中医中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加强古建筑、古镇古村等农耕文化遗产和古渡口等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以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精品文化旅游带”,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市社科联秘书长、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